跨越山海,以心传情:外院学子的南非奇遇记

作者:晏晟宁 审核:张志国 发布时间:2025-11-21  阅读人数:

2025年10月,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人杰、张佳瑶、李好、张雪琴四位学生加入南非交流使团,远赴南非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南非文化学习考察活动。带着对文化的热忱与好奇,外院学子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通过一系列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互动,与南非朋友在交流中读懂彼此,在文化共鸣中感受人文情怀的力量,充分展现了我院学子的国际视野与人文素养。

杨人杰:文以养心,武以立身,让文化共鸣发声

“这不仅是一场跨越国界的旅程,更是一场心与心的相遇。”杨人杰始终记得飞机降落在南非时,那层温柔洒落的“金粉阳光”。作为交流使团的一员,他既走进文达大学附属幼儿园,感受孩子们温暖的拥抱与纯粹的笑容,也站上中南文化交流的舞台,用武术诠释“文以养心,武以立身”的家训。他带来父亲的书法作品《空谷传声》捐赠给孔子学院,让东方笔墨在南半球的阳光下回响;他在课堂上看见中文与游戏融合的活力,在草原上读懂“它是我的,也是你的”的共生信条。这段旅程让他深刻体悟:人性从不是划界的工具,而是连接的纽带,哪怕远隔重洋,真诚的声音终将被听见。他以赤子之心,让不同文明在碰撞中听见彼此心跳。

张佳瑶:彩纸折韵,让中文在童心生花

“‘猫’的中文是‘māo’,跟老师读——”在文达大学附属幼儿园的教室里,张佳瑶握着南非孩子肉乎乎的小手,一边教孩子们折彩纸猫咪,一边传递中文的温度。她从未想过,抽象的语言能通过一张彩纸变得如此鲜活:孩子们追着纸动物奔跑,嘴里念叨着“一、二、sān”,把歪扭的粉色猫咪折纸塞到她手中。那些带着彩纸香的瞬间,让她明白中文教育从不是枯燥的背诵,而是跨越文化的礼物。作为使团成员,她用最童真的方式搭建桥梁,看着中文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在自己的教育初心里,找到了最生动的答案——语言的力量,在于让遥远的心灵彼此靠近。

李好:以舞为契,在差异中看见共生的美好

“我们没有中国人和非洲人之分,我们都是人类。”这是李好在中南文化交流汇演上最真切的感受。作为交流使团的一员,她在文达大学的课堂上体验文达语的独特韵律,在克鲁格国家公园的无垠草原上敬畏生命的壮阔,更在与南非友人的共舞中卸下所有隔阂。她收获了跨越半球的友谊,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那些随着音乐肆意摇摆的时刻,那些分享三明治、共遮一把阳伞的瞬间,让她懂得文化的魅力从不在差异,而在彼此惺惺相惜的情感。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真心感受联结,这场旅程让她明白,最珍贵的相遇,是看见彼此眼中共同的人性光辉。

张雪琴:六次心照不宣的靠近,让文明自然交融

“文明的相遇,始于红壤之上,一次次心照不宣的靠近。”张雪琴带着满箱的中国结、发簪与中草药,以交流使团成员的身份,在南非种下六朵友谊之花。她在幼儿园里与孩子用手势击掌、拉钩,听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说“你好”;在孔子学院的课堂上,和南非学生合作完成旅行汇报,用发簪连接两颗爱美之心;她开设中医药课堂,用“橘皮求职记”讲述“药食同源”的智慧,让艾草香与薄荷味萦绕在跨文化的课堂。回到中国后,她仍与南非朋友保持联系,一句“Come on,let’s go”的鼓励,成了彼此坚持的动力。她用真诚的互动证明:文明从不需要宏大的宣言,只需以尊重为壤,以真心为光,便能在差异中绽放最美的和声。

此次南非交流之旅,从幼儿园的稚嫩问候到大学舞台的精彩展演,从课堂内的知识传授到草原上的哲学思考,杨人杰、张佳瑶、李好、张雪琴四位同学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们不仅拓宽了自身的国际视野,锻炼了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更在南非的红土地上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外国语学院将继续支持并推动此类国际交流项目,致力于培养更多具备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优秀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深化中外友好往来贡献务实而青春的力量。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师生赴深圳腾讯、创维开展访企拓岗及专业教育活动 下一条:外院学子在第30届“21世纪杯”大学生英语演讲赛全国总决赛中成绩再创新高

关闭